數字營銷的祕密:數位品牌轉換率背後的高效數據化管理

過去許多行銷專家口中所謂的「新零售」,本質是「數據驅動」!

透過數字開始「量化營銷」管理成效的好處

  • 省時
  • 有方向
  • 知其所以然
  • 可複製、標準化

數據營銷的「領先指標&落後指標」

率先反應的狀況 vs 事件產生的結果

  • 數據指標舉例:
    • PMI vs 大盤指數
    • 進食量 vs 體重
    • 活動門檻 vs 客單價

通常落後指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KPI

如果透過數據,發現了客單價與推薦量有相互影響,當推薦量拉高的時候,客單價也就隨之上升了,這時候也許可以考慮把經營管理成效放在帶客推薦流程的優化上。


C.D.C(Continue / Dismantel / Compare)

  • 比較維度:
    • 資源&成效:折讓與廣告費 & ROAS
    • 時間
    • 供給&需求

數據營銷的基本模型

  1. 找到問題(為什麼新客的轉換下降?)
  2. 記錄可能的數字(ex. 想提昇新客的轉換:可追蹤的數字記錄展開)
  3. 提出假設(ex. 新客是否是因為某些特殊需求才來做這件事情?)
  4. 密集討論驗證(ex. 可能是 Landing Page 的影響,提出測試模型)
  5. 發表(ex. 讓負責此專案的人,與他人分享新的發現!這在管理上是很重要的事情:Team Work)
  6. 定義後續行為流程(ex. 制定可以可反應、反饋的應對方式) →(回到找問題的Loop)

遇到數據解讀的問題:先拆解問題、濾化、展開

※ 濾化的解讀法: 某 A 除 某 B ,產生出來的新指標,可以重新定義一些新的觀察策略。(Ex. 自訂一個「魅力指數」:網頁點擊次數 / 轉換次數)

規劃 → 分析 → 開發 → 專案流程主導

電商時代的反思,現在真的不是越賣越便宜越好;在到達最終目標的轉化前,可以試著測試、量測最佳的「平均客單價」作為決策的相關參考指標。

商品規劃應該思考的四個象限:時間、規格、風格、價格帶


從數字開始規劃:數位廣告的投放策略

以快時尚的場景上,通常 1000 左右的商品數,新品約佔 3%(30款新品),而新品可帶來對整體營收的影響約佔 25%~30%。

定義象限時間(通常為一年),同時思考那些逐漸邊緣的 Someone 的動態流失場景,有新的第一次轉換用戶,這個人也許從此流失不再回購;抑或是他進入沈睡週期,最後進入流失、再推進成 Dead User。這個流程通常是在進行「再行銷 Re-Marketing」過程時,比較不會去考慮到的「漏斗周圍用戶 Brand&Someone」

  • Active <> Sleep
  • New <> Lost
  • Dead
  • 策略比例分配:
    • Someone(10%):多樣廣泛|目標:追求 CMP
      • 建立認知、信任度
      • 適合異業合作、網紅、新品策略
      • ex. Line 貼圖、公關媒體、網紅、直播
    • Visitor(10%):密集|目標:購物車成本
      • 建立認知、信任度
      • 適合推商品
      • ex. FB、SEO、Google
    • New(20%):密集重複|目標:追求二次消費
      • 信任度提昇、教育用戶
      • 適合活動推薦組合、搭配組合
      • ex. 粉絲團、簡訊、隨包
    • Activer(45%):密集重複|目標:追求客單提高
      • 提昇滿意度、擴張獨特性
      • 適合新品、滿額活動、社群領袖&教主
      • ex. 簡訊、社團、直播、Line BC
    • SLD(15%):深度高|目標:近期消費次數
      • 刺激回憶、製造衝動
      • 適合低門檻活動、爆款組合、隱藏活動
      • ex. 簡訊